12月30日,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、研究院聯席院長、新財富鑽石分析師張憶東,在澎湃新聞首席連線節目中,對2024年的市場進行了回顧,對2025年的經濟及市場做出了展望。
張憶東主要負責策略研究、大類資產配置以及海外市場研究,先後10次獲得新財富分析師評選第一名,是A股策略以及港股策略的雙料第一名,2023年更是成為了中國總量研究領域的首位新財富鑽石分析師。
就A股市場而言,張憶東表示,“2025年,我會比2024年四季度更樂觀一點。”
2024年是牛市的初級階段,而2025年,牛市將進入到主升浪階段,開始多維共振。
第一個維度,是風險偏好的繼續改善。
麵臨資產荒的大背景之下,A股會迎來一個社會財富向股市再配置的黃金階段。
到2025年,中國國內看大類資產配置,你發現, A股肯定是最好的。
第二個維度,以中證A500為代表的細分行業龍頭,其基本麵會先於實體經濟具備更強的彈性,從而拉動指數底部抬升,震蕩向上。
第三個維度,伴隨中國經濟企穩、平減指數轉正,外資可能會據此進行配置,市場或出現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的共振。
這樣來看,2025年A股行情的高點應該是發生在下半年。
而就港股市場而言,由於2025年港股的賣空占比已經回歸正常,缺少2024年殺空頭的動能,
從整體來講,2025年,更看好A股。
投資報整理精選了張憶東分享的精華內容如下:

美聯儲的降息
還有時間和空間
問:美聯儲上周進行了第三次降息,本次降息頗具爭議。您怎麽看待本次的降息?
張憶東:兩個維度,第一個維度來說,是水到渠成。
因為對於12月份的降息,資本市場已經price in了,已經反映在資產定價上麵了。
降息落地,反而全球股市出現了一波動蕩。
展望後續,我們更多關注兩個方麵。
第一個方麵,就是美聯儲對於基本麵的預判,
這個預判反映出了他們對於明年的經濟還是比較樂觀,也是一個軟著陸的預判。
同時,他們又對於通脹表達了一些隱憂。
後續,如果經濟數據在2025年的上半年繼續走弱,那麽我們認為,明年上半年不排除可能還有兩次左右的降息。
之後要關注的,就是美聯儲它的一個核心訴求——通脹。
會不會有再通脹的風險?
對於2025年,我們認為美國再通脹的風險不大,至少前十個月的風險不大。
無論是住房通脹,還是說核心服務通脹。
核心服務通脹主要是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係相對應的。
總體來說,特朗普的新政策,無論是反移民還是減稅放鬆管製,它起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起效果可能最快可能要到2025年的四季度。
所以,總體來說,對於美聯儲的降息,我們依然覺得還有時間和空間,不會一下子回到加息周期上來。
這是從經濟的維度來思考。
另一個維度,對這一次的議息會議,除了傳統的用西方經濟學的框架來看之外,還可以多一些政治經濟學思維,去對這一次的會議做出解讀和預判。
明年,美國經濟想要不著陸,可能還是有點不現實。也就是說美國並不是鐵板一塊,美國並不是異常團結跟著特朗普一起搞經濟,並不是的。
A股高風險溢價
已經隱含了很多不確定性
問:對於投資者而言,值得關注的不確定性有哪一些?
張憶東:最大的不確定性依然是特朗普。
1月20號,特朗普就職之後,圍繞著地緣政治,圍繞著中美在貿易等方麵的一些競爭,可能是一個較大的不確定性。
我感覺,圍繞這個東西,也許我國投資者是過度焦慮的。
11月初特朗普勝選之後,資本市場就開始反映,已經把這個預期打得非常滿。
所以出海、出口相關的資產,過去兩個月受到了壓製,特別是港股市場,更加明顯的受到不確定性的壓製。
反過來想,如果特朗普就職以後,他的訴求更多元化呢?
比如說他還想去追逐諾貝爾和平獎,試圖在俄烏、中東地緣政治上發力,以及,他在關稅層麵開辟新戰場,因為折騰中國更多的是量變不是質變。
所以,目前這個不確定性已經至少較大程度上隱含在中國資產的定價上。
所以真正發生了,反而利空出盡。
如果不發生,相當於超預期向上修複。
第二個,我們的政策傳導機製還具有不確定性。
特別是海外投資者,他們就會說,政策都出來了,也看不到效果,有些人就比較悲觀。
我跟他講,不要太著急,就算是餓的人吃包子,也不能說吃一個包子就見效了,吃四五個以後總歸會見效的,需要時間。
政策落地對於實體經濟質的變化,這過程中,可能也會帶來一些預期的波折。
還有一些,不一定是負麵的不確定性,有可能是正麵的不確定性。
比如說,中國科技的突破會不會是一個正麵的不確定性?
特別是AI對於實體經濟的賦能,以及補短板的這些,像半導體,像新材料,這些會不會在明年能看到更多的飛躍;
也包括中國的大飛機,或者說一些高精尖的領域,量子通信等等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的科技,會不會有些突破,這些都值得關注。
總體來說,我認為現在也不要太多地關注不確定性。
因為我們已經熬了兩年了,多多少少不確定性都已經隱含在股價上了。
為什麽我說不確定性已經Price in了?
很簡單的,就是看風險溢價。
美國的風險溢價,以標普500指數來看,美國的風險溢價它是負值,僅次於90年代泡沫破滅最高潮的那個位置;
歐洲、日本的風險溢價基本上都是在3%左右。
我國的風險溢價,在9月24號大漲之後,到最新,風險溢價還高達5%左右。
而看中國曆次的牛市,每輪牛市,風險溢價都是會回到零。
現在風險溢價那麽高,其實它已經隱含了很多不確定性。
2025年
牛市進入到主升浪階段
問:您對2025年A股走勢有怎樣的預判?
張憶東:2025年,我會比2024年四季度更樂觀一點。
因為2024年基本上是牛市的初級階段,而到了2025年,牛市進入到一個主升浪的階段,
它開始從多維度共振,而不像2024年,更多的還是提估值。
2024年,對於基本麵的預期相對低迷,但是2025年不一樣。
第一個維度,風險偏好的改善還會繼續。
風險溢價從5%向0回落,它伴隨著資產荒。
現在來看,中國無風險收益率以國債收益率為代表,隻有1.7%,
銀行存款基本上定存五年在2%以下,還有像保險的保單利率也都是很低的。
整個中國處於一個有效投資渠道不足的狀況。
股市又處在一個相對低位,這樣的話,A股會迎來一個社會財富向股市再配置的黃金階段。
2024年,隻是讓先知先覺者賺了錢,
後知後覺者,特別是10月8號衝進去的,還不一定能賺到錢,他們還是有點懷疑的這種狀態。
到了2025年,中國國內看大類資產配置,你發現, A股肯定是最好的。
後續,150萬億左右居民儲蓄為代表的居民財富,會是一個趨勢性的向A股的再配置。
所以,它會導致水漲船高,估值的提升還會繼續,風險偏好的提升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。
這是第一點,從大類資產配置來看。
第二個方麵,隨著政策逐步起效果,A股的基本麵,特別是以中證A500為代表的細分行業龍頭,
他們的基本麵會先於實體經濟具備更強的彈性,從而拉動指數底部抬升,震蕩向上。
你可以看到明年,先進製造,信息技術,以白酒為代表的食品飲料,它整個基本麵都會得到改善。
我們說通俗一點,現在無論上證綜指還是中證A500,第一大權重股還是茅台,他們的估值倒數反映的潛在回報率,跟無風險收益率相比,大家都也都清晰知道那是一個什麽樣的優先性。
明年,伴隨著大家對於優質上市公司基本麵的預期改善,我們認為,指數也會呈現震蕩向上。
這是第二點,基本麵的維度。
第三個方麵,我們認為,到了明年下半年,隨著中國經濟的企穩,特別是平減指數能夠轉正,在下半年,特別是三季度,我們可能看到一些長線資金向中國的再配置,形成內外資的共振。
long only的長線外資,他們是往往見到兔子再撒鷹,見到基本麵的改善再做配置。
這就是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的共振。
所以這樣來看,我們認為,2025年A股行情的高點應該是發生在下半年。
A股兩條主線:
新質生產力與內需
問:2025年您看好哪幾條投資主線?
張憶東:2025年,針對A股的話,本質上就是兩條主線,但是可以略有延展。
第一條主線,是新質生產力作為抓手,
新質生產力領域裏麵,首先,是科技前沿的AI和,
其次,就是自主可控,
因為中美明年還是會有一些不確定性,這部分圍繞著半導體、信創、數字經濟等等。
第三,圍繞著新質生產力,就是看區域。
特別像深圳、合肥、北京、上海這些區域,他們過去幾年投資新質生產力是比較積極的,本地孕育了很多公司。
明年,新質生產力可以考慮以上這些地方的本地股。
第二條主線,內需。
宏觀環境明年積極擴大內需消費,所以內需這條線,來自於求新求變。
求新,主要是新需求,特別是服務型的新需求,穀子經濟、醫美、Biotech等等。
求變,這裏邊多多關注傳統領域裏產業政策的調整,並購重組以及放鬆監管所帶來的行業困境反轉的機會。
剛才的兩條線是進攻,作為防守反擊的那就是紅利資產。
而紅利資產,我依然優先推薦港股央國企紅利資產。
特別是明年要多多關注產業有一些積極變化的紅利資產。
2025年,
相對更看好A股一些
問:您怎麽看待2025年的港股市場?
張憶東:2025年,我們相對更看好A股一些。
2024年港股為什麽超預期呢?有一塊就是賣空占比太高,空頭太擁擠了。
但是站在現在,展望2025年,這個優勢沒有了,
空頭變成“滑頭”了,賣空占比現在回到了曆史均值的下方,隻有12%、13%了。
想要殺空頭來去做多,這個動能就沒有了。
所以,2025年的港股更需要一步一個腳印,腳踏實地的基本麵驅動,很難期待它的估值層麵有大的提升。
它不像A股,A股更加受益於內地社會財富向股市再配置的大潮。
而且內地資產荒,無風險收益率低,但是港股的無風險收益率,它是盯住美國的。
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現在4.5%,我們中國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1.7%。
所以站在現在這個位置上,我們覺得明年的港股沒有今年那麽精彩,但是依然具備它的優勢。
它的優勢在哪呢?
就是適合長期深度價值投資者。
港股無論是消費、成長、科技還是周期,都很便宜,都是全球的估值窪地。
特別是對於險資為代表的關注絕對收益、注重回撤的資金而言,
它又可以享受紅利稅的減免,我認為配港股的央國企紅利資產,應該是合適的。
其他的像互聯網,互聯網很多優秀公司,它有點像可轉債。
如果說央國企高股息(公司)像類國債,那麽互聯網的龍頭公司類似可轉債,
他們的回購加上分紅帶來了安全邊際,再加上AI的浪潮,他們的業績提升更有彈性。
長線配置,
尊重專業
問:您建議投資者如何配置港股呢?
張憶東:我建議大家還是要有兩種心態。
第一,長線配置的心態;
第二,尊重專業的心態。
長線配置的心態,你就配那些央國企高股息龍頭公司,長線配置。
還有就是,你去買成長股,一定不要追漲殺跌。
因為港股是這樣,看上去漲的時候有量,其實也許就是你買的。
一旦向下跌,一方麵它能夠做空,第二,跌的時候就沒有成交量了,流動性壓力還是比較大的。
所以我建議,如果買成長股,不是不可以買,但是更加需要相信專業,還不如去買相應的港股基金產品。